在山西阳泉,有一家从小作坊起步的阀门厂河南配资公司,历经百年风雨,如今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。它如何在岁月中长盛不衰?一起走进这家百年老厂,探寻它的“青春密码”。
您现在看到的这个大块头黑色闸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气闸阀,光是立起来就有将近4层楼那么高。而这个直径只有15厘米的小球阀是燃气管道的“安全哨兵”。
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 王永明:这个是我们独创的喷吹口专利技术,能把煤气里的煤焦油融化后排出去。原来清理阀门得停产3天,现在不用拆就能进行在线维护,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。
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“堆焊工艺+机器人”技术,专门解决铸铁与不锈钢异种材质融合的难题。
展开剩余77%两百多人的工厂,近五分之一是研发人员;建厂百年,拿下64项专利。今年1到8月,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了近九成,这就是百年老厂交出的亮丽“青春答卷”。
图纸背后的老厂新生
阳泉阀门的百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从1924年的“永巨”作坊到如今的行业标杆,它曾历经多次变革与危机。
这个造型别致的产品是企业最新自主研发用在输氢管线上的球阀,氢分子个头小、易泄漏,还会让金属产生“氢脆”,这是行业公认的难题。而这款氢能阀,恰恰攻克了这两大痛点,成为企业打开新能源市场的“钥匙”。
今年,阳泉阀门进入创新爆发期,有11项专利获得授权。
走进百年老厂的技术大楼,在这个档案柜里,3000多份设计图纸码得整整齐齐。从普通铸铁阀到不锈钢阀,从手动开关到智能控制,每一张图纸都是一次技术突破。
这是2021年2.4米大闸阀研发成功时拍的一张老照片,当时为了跟上冶金行业“管道变大”的趋势,新老技术团队一起攻关,半年多里改了五六次方案。图纸定版后,大家连熬三天三夜,终于把这个“大家伙”组装完成。
这几年,阳泉阀门的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1%左右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;2024年,企业一口气填补58项国内技术空白,10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。
退休老工程师谢贤村,在技术岗位上干了近20年,提起老厂,他总有说不完的话。在他眼里,阳泉阀门的百年,是一代代人“以厂为家”的坚守,更是“为国造阀”的家国情怀。
百年老厂的青春密码
创新是老厂的“内核”,但要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,还需要关键契机,阳泉阀门的契机来自一次搬迁。
走进今天的新厂区,车间里干净明亮:自动抛丸机给阀门做着精细的表面处理;3D打印设备前,新产品的样机模型正在成型,把以往几个月的试制时间缩短到了半个月。
这是几年前拍摄的一部纪录片,真实记录了阳泉阀门未搬迁时的场景:车间里烟尘弥漫,铸造工艺落后。2019年时,老厂被住宅楼包围,运货要绕路,环保压力大,最大的4米立体式车床加工不了更大的阀门,面临生存危机。
就在这时候,阳泉市的“退城入园”政策伸来了援手:120多亩的新园区,提供标准地、标准厂房,阳泉阀门迎来了“重生”。
2020年,当地推动国资国企改革,阳泉阀门借此机会全面升级:数控立车、自动化焊接设备等新设备陆续进场;依托园区科创平台,企业还和高校合作建起了研发中心。
搬迁的效果立竿见影:2021年研发的2.4米大闸阀,2022年试制成功就接到订单;900磅级200口径输氢阀门现在已小批量生产,150口径氢能阀也正在研发;今年,企业还靠“使用30年不坏”的质量口碑,打开了非洲市场。
如今,阳泉阀门的产品共有10多类、120个系列、1300多个规格,覆盖了冶金、焦化、水电、化工等多个领域。
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处处长 杜红伟: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老厂通过创新、转型,不仅自身活了,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。传统产业不是“夕阳产业”,只要守住根、插上创新的翅膀,就能焕发新的活力,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。
(总台记者 朱江 朱虹 张莉 山西台 阳泉台)河南配资公司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